日期:2022/12/19 09:12:05
人气:
“四个一”新路径 助力桃产业转型升级 ——桃园镇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摘要:桃园镇坚持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的发展思路,聚焦肥城桃产业“规模化、标准化、数字化”方向,统筹谋划、创新作为,趟出了“突出一个核心引领、组建一个产业联盟、搭建一个数据平台、创新一个分配机制”的肥城桃产业发展“四个一”新路径,实现了产业提升、集体增收、群众致富三方共赢。 “群桃之冠”——肥城桃 近年来,桃园镇积极探索“四个一”肥城桃产业发展新路径,扎实推进肥城桃产业规模化、标准化、数字化。肥城桃种植面积增加至9000亩,标准化程度和亩均效益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,传统的肥城桃产业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。桃园镇凭借肥城桃产业被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,桃园镇肥城桃数字产业园荣获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称号。 一、突出一个核心引领,强化组织推动 桃园镇是肥城桃的源产地和主产区,但因传统种植技术落后,“人老、树老、模式老”的制约日渐突出,产业亟需转型升级。为破解这一难题,桃园镇突出党建引领这一核心,整合5家企业、周边11个村和14家新型经营主体,成立肥城桃数字产业发展党总支,用党组织把肥城桃生产的各类要素串联起来,通过发挥各自优势、强化辐射带动、资源整合共享、产业众筹发展、治理联动共抓,推动肥城桃产业一二三产深度融合。全面推广“村企联建”,先后建成东一村——康顿农业、东二村——正大果业、西里村——桃都果业等联建项目,形成“支部+企业+农户”的紧密联合体。党总支成立土地流转工作专班,由党员带头率先流转土地,利用不到两周的时间就完成了涉及600余户群众,2000亩土地的流转工作,后续又增加流转3000亩,为肥城桃产业发展提供了土地要素保障。 肥城桃产业联盟党总支联席会 二、组建一个产业联盟,集聚发展合力 坚持“集中、集约、集效”的发展思路,打破传统“一家一户”的小农经济模式,走规模化、标准化发展的新路子。引进了山东康顿生态农业有限公司、肥城市桃都果业有限公司、夏果研学产(山东)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、肥城中持绿色农业技术有限公司和肥城市兴桃果业有限公司等5家农业龙头企业,组建产业发展联盟。充分发挥企业资本力量雄厚、产业模式成熟、市场体系完善的优势,建成6000亩肥城桃标准化种植园,集中连片统一管理。种植园内统一采用“大行距、小株距、起垄栽培、树下生草、水肥一体化、果园全覆盖”等先进栽培技术,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,肥城桃数字农业产业园内亩均节水50%,节省劳动力、肥料农药等成本1000元,增产1000斤,商品果率提升15%-20%,亩均增收3000元左右,破解了肥城桃口感不一、品质不稳定难题,为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同时,建成肥城桃产业技术研究院,与山东大学、山东农业大学、省果树研究所合作,将标准化种植园与高校实验室直接对接,研究成果在种植园里转化,先后实施高效栽培、名优果树改良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。 肥城桃种植园 三、搭建一个数据平台,提供科技支撑 规划建设了占地1万亩、总投资2.5亿元的肥城桃数字农业产业园,将数字科技应用贯穿至肥城桃生产全过程,研发应用巡检机器人、采摘平台、迷雾机等数字化设备46台套,安装各类传感器150余处。搭建起肥城桃产业大数据平台,在肥城桃生长期间,种植区内运用各传感节点和无线通信网络,实时采集温度、湿度、光照、土壤养分及病虫害等数据,根据分析结果自动调整种植环境,保持最适宜的环境状态。与山东大学信息科学和控制科学团队战略合作,研发了巡检机器人,进行果园的日常监管记录,建立了“每棵桃树建档案、每个果实有记录”的智能化管理体系,实现了产品生长周期全程可查看、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。在采后处理阶段,建成肥城桃智能分选车间,应用三维表面视觉分选、近红外光谱分选等技术,通过采集果品大小、色泽、糖度、褐变等数据,进行全自动化选果,实现肥城桃分级售卖。肥城桃产业大数据平台收集汇总生产全过程采集的数据,建立肥城桃生长模型,自动形成应对不同生产风险的管护方案,用数字技术推动桃产业高效发展。 肥城桃大数据平台 四、创新一个分配机制,突出利益共享 创建“四金分红”机制,即土地流转有“租金”、果园务工有“薪金”、超产分红有“股金”、合作社员有“公积金”,妥善解决农民流转土地后收入来源问题。土地流转有“租金”:农民通过村集体集中流转,向企业发包土地,每亩土地年可收入1000元。务工有“薪金”:农民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企业提供劳务服务,40至60岁的每天100元,60岁以上的劳动力每天80元,农忙时平均每天120元。超产有“股金分红”:肥城桃标准化种植园以30亩为一个承包单位,核定标准和产量后返租给农户,按照企业要求进行管护,对超出核定产量部分进行“二八分成”(农户80%、企业20%)。合作社员有“公积金”:成立合作社联社,每年拿出纯利润的10%作为“公积金”,用于社员扶贫救急。通过“四金分红”机制,群众人均年增收2.3万元;村均增收25万余元,实现了产业提升、集体增收、群众致富三方共赢。 |